中塔塔罗网

标题: 走进永登薛家湾吉卜赛村落[中华塔罗网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华塔罗网    时间: 2006-9-27 21:47
标题: 走进永登薛家湾吉卜赛村落[中华塔罗网
<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img src="http://www.lzbs.com.cn/images/2004-08/22/R7b20E.JPG" border="0" alt=""/></td></tr><tr><td>永登薛家湾吉卜赛村落</td></tr><tr><td><img src="http://www.lzbs.com.cn/images/2004-08/22/R7b20D.JPG" border="0" alt=""/></td></tr><tr><td><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类书籍</td></tr><tr><td><img src="http://www.lzbs.com.cn/images/2004-08/22/R7b20B.JPG" border="0" alt=""/></td></tr><tr><td>薛家湾第一位读书人刘世贤老人</td></tr><tr><td><img src="http://www.lzbs.com.cn/images/2004-08/22/R7b20C.JPG" border="0" alt=""/></td></tr><tr><td>薛家湾卜卦者高坐明和他的儿子高金江</td></tr></tbody></table><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2004年7月,我们走进位于甘肃兰州永登县城东南十里处的薛家湾吉卜赛村落,探访这个神秘的村落在时代的变迁中呈现的变化。 <p>&nbsp;&nbsp;&nbsp;&nbsp;关于薛家湾吉卜赛人的由来说法很多,难有定论。一些地方史料曾说“薛家湾人”是苗族的后裔,其祖先是舜帝流放被征服的苗人,去敦煌三危时遗落的“蛮人”。又有人说,是湘鄂一带西征兵士的后裔。天津史学家杨志玖先生则考证说他们是吉普赛人的后裔。著名民俗学家、兰州大学教授柯杨认为“薛家湾人”并非土著居民,或南苗等中国少数民族,或所谓稔军的后代,也不是印度吉普赛人的后裔。薛家湾人因以算卦为业流浪为生,而被称为“中国吉卜赛人”的居民,土地改革时才真正分到土地,从此定居于薛家湾,形成了薛家湾吉卜赛村落。如今薛家湾人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仅仅是一种赖以维持生计的手段,薛家湾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相关链接湾吉卜赛人的由来 </p><p>&nbsp;&nbsp;&nbsp;&nbsp;关于薛家湾吉卜赛人的由来说法很多,难有定论。 </p><p>&nbsp;&nbsp;&nbsp;&nbsp;一些地方史料曾说“薛家湾人”是苗族的后裔,其祖先是舜帝流放被征服的苗人,去敦煌三危时遗落的“蛮人”。又有人说,是湘鄂一带西征兵士的后裔。天津史学家杨志玖先生则考证说他们是吉普赛人的后裔。著名民俗学家、兰州大学教授柯杨认为“薛家湾人”并非土著居民,或南苗等中国少数民族,或所谓稔军的后代,也不是印度吉普赛人的后裔。族源、民俗传承及特点与汉民族无大异,“绍句”也是职业隐语,而非少数民族语言……他们是由于各种原因不断迁徙,最后因有共同的行为及习俗而集合于一处的特殊民间职业集团。 </p><p>&nbsp;&nbsp;&nbsp;&nbsp;75岁的刘世贤老人是薛家湾吉卜赛部落高、刘、何、柳四大姓中首位读书人,也是解放后该村落培养出的第一位人民教师,从他始,结束了吉卜赛人不识字的历史。1981年,在一位学者的影响下,刘世贤开始钻研<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他悉心研究《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中国古代算命术》等,发扬光大祖先的衣钵。如今,他已是薛家湾吉卜赛村有名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者之一,每年的收入不菲。他家的客厅里挂的一幅对联“命虽由己定,运则在己夺”,显示出刘世贤的文化素养。 </p><p>&nbsp;&nbsp;&nbsp;&nbsp;老人对薛家湾吉卜赛村落的由来有过较深的研究。据他说,薛家湾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居住的都是薛姓人家。他的证据是解放前薛氏家族清明时节都在村后的坟地祭奠祖先,那里埋葬有八九辈薛姓祖先。之后,祥姓人家定居此地。证据是解放前本村有座庙,庙里悬挂的一口大钟上镌刻着祥姓捐铸者的名字。 </p><p>&nbsp;&nbsp;&nbsp;&nbsp;至于薛家湾吉卜赛部落是如何迁居到此的。据刘世贤老人说,薛家湾人因以算卦为业流浪为生,而被称为“中国吉卜赛人”的居民,是元代时从波斯来的吉普赛人,波斯人称他们为罗哩,英语国家称其为吉卜赛。罗哩回回明朝时进入西北地区,他们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不会做生意,以算卦谋生。当时由于语言不同,形貌相异,在当地受到歧视,生活无着。明廷为稳定起见,给他们划拨土地,分发耕牛与籽种,让他们学习种地。但罗哩回回不擅此道,将耕牛宰杀,籽种吃完后,仍以流浪为生,乞讨无着则不免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元史曾记载“大德文年九月,中书省臣言:罗哩等扰民,宜依例决遣置屯日。”《明史》亦载“明秦州(天水)有罗哩户,汉人不与通婚姻,自相娶嫁。”虽然记载年代不同,但与刘世贤老人的叙述大体相同。 </p><p>&nbsp;&nbsp;&nbsp;&nbsp;老人说,在清朝康熙之后,500多名罗哩回回在秦州(天水)一带聚众抢劫,秦州知府上奏朝廷予以镇压,朝廷准奏。官兵与罗哩回回激战一夜,首领马有成遇难,其余人各逃性命。刘氏家族逃难到榆中县刘家窑,高氏家族迁到青海省民和县千户湾,何氏家族逃到窑街西山,柳氏家族流浪到甘肃永登薛家湾,其余人多聚居到渭源县桥隅乡。 </p><p>&nbsp;&nbsp;&nbsp;&nbsp;清朝同治年间,高、刘、何、柳四大姓迁到甘肃永登薛家湾。刘世贤3岁随家人到薛家湾定居。初到薛家湾,既无房屋可住,也无土地可耕,只得攀亲附戚或寄居庙寺。后来,一些有眼光的吉卜赛人受当地人的影响,开始置办房产土地。薛家湾吉卜赛人土地改革时才真正分到土地,从此定居于薛家湾,形成了薛家湾吉卜赛村落。 </p><p>&nbsp;&nbsp;&nbsp;&nbsp;神奇的传说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有许多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桃花娘娘与周公、雍正皇帝与算命先生的故事。 </p><p>&nbsp;&nbsp;&nbsp;&nbsp;因周公能算、桃花能禳被薛家湾吉卜赛人尊为职业神祗,薛家湾人虽然是泛神论者,但崇拜的主神仍是桃花娘娘与周公。每逢春节,他们均在正房(客厅)设桃花与周公的神位,从年三十到初四,由家中的男性拜奠。初四下午拜奠后焚烧神位,送其归位。 </p><p>&nbsp;&nbsp;&nbsp;&nbsp;关于桃花与周公传说是这样的:周公是明朝人,卦卜得极准。他算卦有个规矩;算得准收一两三钱银子,一两归自己,三钱归书童。算不准倒赔一两三钱银子。当时,周公因极讲信誉,名垂一时。 </p><p>&nbsp;&nbsp;&nbsp;&nbsp;一天,周公的摊位前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儿子3年前外出,至今未归。母亲思儿心切,请周公算算儿子是否平安,何日归来?周公掐指一算:“你儿仍活在世间,但你们母子再也见不到面了。”老婆婆一听慌了神,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周公禳解灾难。周公为难地说,自己没有这个能耐。 </p><p>&nbsp;&nbsp;&nbsp;&nbsp;老婆婆没有办法,就来到家门前的一片桃林里痛哭。一连几天,她都在桃林里痛哭,哭得伤心欲绝。第7天,桃林里出现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这位女子扶起老婆婆,柔声说:“老婆婆,你的心思我知道,我可以为你儿禳解灾难,但你万不要泄露这个秘密。”老婆婆闻言大喜,连连点头。女子说,“从今晚开始,你在房门板上方点三盏灯,插上三柱香,在星星出全的时候,面朝外立在门槛上,大声喊你儿子的名字,每天喊七声,一连喊七天。七天后你儿就回来了。” </p><p>&nbsp;&nbsp;&nbsp;&nbsp;却说老婆婆的儿子出外3年,生意越做越大,别人欠他的债也越来越多。第3年时,他十分想念母亲,就放弃债务,用牲口驮着收回来的银子匆匆回家。由于急着赶路,错过了借宿时间,天黑时分来到一片空旷的大草滩。看见附近小山上有两孔窑洞,就解下行李,将牲口和银子放在草滩上,自己住进了一孔窑洞。突然,晴天里一声霹雳,随即降下一场瓢泼大雨。雨声中,儿子听到母亲在外面呼喊自己的名字,他以为自己在做梦。紧接着又听到第二声呼唤,声音清晰可辨,宛在耳旁。儿子恍然之际,跑出窑洞寻找母亲。就在这时,传来一声闷响,那孔寄身的窑洞塌陷了。惊魂未定的他,才明白是母亲的声音救了他。 </p><p>&nbsp;&nbsp;&nbsp;&nbsp;老婆婆的儿子平安归来。周公怀疑自己卦术不精,决定从此金盆洗手,于是上门给老婆婆倒赔银两。善良的老婆婆坚决不收周公的赔银。周公觉得老婆婆有事瞒着自己,就带书童天天上门找老婆婆谈心。时间久了,老婆婆不忍心,对周公说了实话。夜里周公悄悄来到桃林,命人将桃林中心的三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砍掉,破坏了桃花娘娘的裱解术。从此,老婆婆再也没有见过桃花女,市面上也不见了周公。据说,他们都隐居到深山去修炼了。 </p><p>&nbsp;&nbsp;&nbsp;&nbsp;给雍正皇帝算卦的传说是:一天,村里来了两个人,要村里卜术最高明的人给他们算卦。村里最出名的一位中年男子接待了他们,他让这两人报出自己的生辰八字,又仔细端详他们的脸膛,然后十分肯定地说:“你们两人一个是当皇帝的命,一个是当宰相的命。”两人一听大吃一惊,心中暗暗叫绝:“好厉害的卦术!”原来,这两人正是微服私访的雍正皇帝和丞相。他们又问算命先生说:“你是什么命?”算命先生一掐指说:“兵部侍郎的命。”又说他将在某年某月某日进京,某年某月某日晋见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封官等等。皇上心想:“你想得倒挺美,我就不让你当官,看你算得准不准。”雍正皇帝回京后,提前一个月发圣旨,让算卦先生进京,由于遇上连绵阴雨,算卦先生耽搁了进京时间,在算定的时间到了北京,见到了皇帝。雍正皇帝果真给他封了个兵部侍郎的官。 </p><p>&nbsp;&nbsp;&nbsp;&nbsp;神秘的算命术与高蛮子一家 </p><p>&nbsp;&nbsp;&nbsp;&nbsp;据说,薛家湾四大姓中最出名的是“高蛮子”,其名声之大西北地区无人不晓。解放前,“高蛮子”常被兰州的军政要人请去算卦禳灾。西北八战区黄司令无子,请“高蛮子”禳解,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黄司令感激涕零,视“高蛮子”为大恩人,并认作干亲,三天两头请“高蛮子”进府,珍馐美味相待。据永登县县志记载,有一年征兵征到“高蛮子”的儿子高万山头上,“高蛮子”给省里的一位要人写了一封信,省里不仅免了高万山的兵役,而且还免除了全县的兵役。“高蛮子”的老婆双目失明,但她摸手纹算命的技术却很高明。“高蛮子”死后,儿子高万山继承他的衣钵,成为薛家湾最受推崇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高手。<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禳灾、鸟占玩得都很精到,桃花镇81种镇法他大都会用,更厉害的是只有他懂无量祖师的聚星镇法。可惜已过世多年。 </p><p>&nbsp;&nbsp;&nbsp;&nbsp;“高蛮子”的孙子高坐明,现已67岁。由于祖传的关系,卜卦技术是现今薛家湾较灵者之一。他二十多岁就开始算卦,主要是推八字。已有十年不再出外,但慕名登门者络绎不绝,年收入位居本村之首。他家中有不少来自国外的来信,他也接待过许多来自国外的客人及日本、美国等国的研究人员。高坐明收藏有自己手抄的《三命通会》及《渊海子平》、《三元总录》、《八字预测学》、《四柱命理预测学》、《协级辨方术》、《中国古代算命术》、《周易预测学》等书籍。他还利用一年时间,将各种算命术的精华部分精选出来,手抄成册,予以揣摩研究,提高算命技术。高坐明感慨:“算命术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的两个儿子,唯有小儿子对算命术感兴趣。小儿子高金江今年38岁,对祖先们的事迹十分清楚,并且引以为豪。他对《周易》和《渊海子平》有着不浅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下的神秘文化也不乏研究的兴趣。农闲时节,到青海、河西行走。90年代,北京的一位老板慕名而来,请高金江推八字预测他的事业,果然如愿。后来这位老板送给高金江一套机井设施,有投资头脑的高金江在村里打了一眼机井,灌溉面积达200亩左右,成为村里既算卦又做生意的一位能人。他说,自己的长兄高金海没有继承祖业,在家务农。虽然自己对算命术有所研究,但不希望两个孩子学习祖先遗留下来的技术,最好将来上大学,选择他们喜欢的职业。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吉卜赛部落的变迁 </p><p>&nbsp;&nbsp;&nbsp;&nbsp;此前关于薛家湾人的报道,都有意无意地为薛家湾村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当真正走近他们,目睹他们与祖先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相去甚远的算命术时,我们感受到,如今薛家湾人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仅仅是一种赖以维持生计的手段,薛家湾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p><p>&nbsp;&nbsp;&nbsp;&nbsp;高坐明家里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他和老伴及儿子高金江3人卜卦算命的收入。高坐明的老伴时常外出算命,他和儿子在家算命并侍弄庄稼,他们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是数一数二的。据村里人说,许多达官贵人慕名上门求卦,有时候,门外有好几辆高级轿车排队;他家的第二项收入来自机井;第三项收入是种地。他爷爷虽是<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高手,但到了他这一辈,好多东西都已经失传。“我爷爷只传给我父亲七成,我父亲只传我五成”。 </p><p>&nbsp;&nbsp;&nbsp;&nbsp;村校教师郝桃友的妻子刘秀花精明能干。去年台湾三立电视台在薛家湾村摄制专题片时,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天被采访的几个算命高手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她的卜算也最令整个摄制组人员满意。刘秀花的娘家在邻近的天祝县,她是与薛家湾人较早通婚的人之一。说起那天给台湾电视台女主持看手相的经过,她很腼腆地说,自己是和同村经常外出的姐妹喧来的,并没人教过她。郝桃友是这个村落里仅有的五个“公家人”之一。说起薛家湾人的<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术,他显得很陌生。提起妻子在台湾同胞前那一次令人信服的露脸,他一笑置之。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170多户人家中,虽然家家有人外出算卦,但除了少部分人收入较高外,大多数人一年的收入多在二至三千元之间。据他们讲,如今外出算命挣钱已越来越不容易。村落里女人外出卜卦、男人居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已逐步改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尤其年轻妇女,开始告别向婆婆学习算命术并外出云游的传统生活方式,走出家门打工挣钱,就连算命高手高坐明的儿媳也不例外。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人“族”内通婚的格局已被打破。许多人都意识到几代人长期只在四大姓之间亲连亲、亲套亲造成的后果,年轻人们已不再把寻找意中人的目光只盯在这个小小的村落。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的新生活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对方是不是本“族”人已无足轻重。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排列设计的。凡是外来客,一进村就辨不清方位,尤其站在村中心,很容易迷路。如今的薛家湾村落分三部分组成,位于香炉山前的半山坡上,背*青山,面向河滩,布局疏朗,错落有致。走访了几家,发现主房皆坐南朝北,出水的方向与正房相配。厨房呈东西向,大门位于东北角,亦呈东西走向。据高坐明说,村里所有的建筑都有此讲究。厕所一般都在院外,有统一规格,十分整洁卫生。为方便起见,现在有些人家也将厕所改建在院内。房屋均是砖木结构,家家院落中有花园和果树,环境十分幽雅。 </p><p>&nbsp;&nbsp;&nbsp;&nbsp;薛家湾男子的服饰与汉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上一致,妇女的服饰则不同,类似于江南明清汉族妇女的服饰:长发盘髻,再裹上长长的黑手帕;长衣宽袖,身系腰带,着大裆肥裤,裤脚紧束。她们的鞋与同时代“伙家”女子的花鞋又有不同,鞋尖翘起,鞋帮刺绣海水波纹和风卷浮云之类的图案,整个鞋形如水中的一叶小舟。这种服饰在本世纪70年代后已逐渐绝迹。现在薛家湾人的服饰与隔田梗而居的汉族村民已无任何差别,祖先们的独特服饰只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p><p>&nbsp;&nbsp;&nbsp;&nbsp;当地人日常用语与汉语无二,他们还使用一种特殊的隐语“绍句”。只在有外人在场又需保守秘密时才使用。一些学者认为,“绍句”不是一种民族语言,而是职业隐语。如把炕叫“温台”,把开水叫“滚轮子”,把首饰之类叫“托照什”等等,外人根本听不懂。如房子叫“开瓜”,丈夫叫“荷代”,妻子叫“咽支”,吃饭叫“绕散长”,父亲叫“根子”,母亲叫“嬷子”,男孩叫“阿燕子”,女孩叫“姜”,车类叫“司马”,对话关系叫“排亲”,脸叫“昭盘”,眼睛叫“昭公”,树叫“木翘”,花叫“朵朵”等。据我们了解,对新生的事物,绍句无法命名。这种语言对年轻一代已比较陌生。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独特的语言已融入主流社会。也许再过若干年,薛家湾吉普赛部落的神秘生活将成为一段独特的文化景观,一个神奇的人文现象,永存于人类的记忆中。(张月玲王瑜文/图)考古发现酉水流域出土楚式青铜双色剑 </p><p>&nbsp;&nbsp;&nbsp;&nbsp;近日,在湘西里耶古城著名的麦茶战国墓群区域内出土了一批楚国文物,其中两把楚式青铜双色剑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兴趣。常见于中原的楚式青铜剑为何在酉水流域出现,成了里耶古城考古的又一个谜团。据了解,本月上旬,位于当地麦茶战国墓群附近的一座加油站在进行扩建时,施工队现场发掘出了一批墓葬中的文物,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p><p>&nbsp;&nbsp;&nbsp;&nbsp;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处龙主任是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据他介绍,此次出土的文物主要是一些陶器、青铜饰件以及石饰件,还有两把典型的楚式青铜剑。据龙描述,这两把剑都是青铜铸造的,其中一把长69厘米,属于扁手双色剑,另一把长40多厘米,为双箍剑。龙说,这种典型的楚式剑其实在战国的出土文物中比较多见。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剑一般多出土于江汉平原附近,过去在湘西的酉水流域从未出土过这种楚式青铜剑,现在一下子出现两把,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待考证。至于这把剑是何人所用,有关专家根据剑颈以及剑身长度推测,应该是当地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佩剑。 </p><p>&nbsp;&nbsp;&nbsp;&nbsp;“辽太后梳妆楼”实际是享堂 </p><p>&nbsp;&nbsp;&nbsp;&nbsp;河北省沽源县一处遗址相传为辽代萧太后梳妆楼,考古人员对此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继发现梳妆楼是元代蒙古贵族墓之后,新近进行的调查又在梳妆楼周围发现了可能为墓葬的遗迹23处,并判断这是一处重要的蒙元墓区。 </p><p>&nbsp;&nbsp;&nbsp;&nbsp;史料记载,梳妆楼一带在辽代为王室避暑行猎之地。当地相传,萧太后有次在此发现头发乱了,便命臣下建一小楼,供其梳妆,故称梳妆楼,地方史志上也有类似记载,至今尚存的这一遗迹上留有“梳妆楼”匾额。考古人员从1999年开始对梳妆楼进行勘探发掘,在楼内中央发现一座古墓,从墓中出土了具有元代蒙古族服饰特色的丝织品,从出土石碑上的文字推断,墓主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甥阔里吉思。考古人员认为,梳妆楼实际是用于祭祀的墓上建筑物———享堂,“梳妆”可能是“树葬”的谐音。 </p><p>&nbsp;&nbsp;&nbsp;&nbsp;新近进行的考古勘察主要对梳妆楼墓地周围相关遗迹进行调查、钻探和解剖,总计勘探了56750平方米,试掘150平方米。通过对梳妆楼北部及东北部进行钻探,共发现可能为墓葬的遗迹23处,其中有5处竖砖垒砌的烧骨墓为在这一带首次发现。还发现了墙体一段,对确定梳妆楼墓区围墙的确切范围提供了重要资料。 </p><p>&nbsp;&nbsp;&nbsp;&nbsp;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梳妆楼所在的闪电河流域,是辽、金、元三代的夏宫所在,对梳妆楼及其周围遗迹的调查和钻探,对研究辽金元史,特别是元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p><p>&nbsp;&nbsp;&nbsp;&nbsp;江西高安市发现嘉庆年间“内阁中书”牌匾 </p><p>&nbsp;&nbsp;&nbsp;&nbsp;江西省高安市收藏爱好者简勤华日前收藏到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的牌匾。 </p><p>&nbsp;&nbsp;&nbsp;&nbsp;该牌匾属木质,长2米,宽0.85米,匾上书有“大总裁———经延议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加三级金士松、经延议官礼部尚书文渊阁直阁事加三级纪昀、兵部右侍郎加三级李潢为内阁中书恩科中试第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萧德充”,落款为“皇清嘉庆元年丙岁仲冬月”。字迹笔力雄劲、神韵独到。 </p><p>&nbsp;&nbsp;&nbsp;&nbsp;据文物专家考证,该牌匾确由清代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士松、兵部右侍郎李潢送给时任内阁中书的萧德充。萧德充是江西宜春人,乾隆年间进士,为乾隆、嘉庆两朝重臣,至乾隆元年官至内阁中书。 </p><p>&nbsp;&nbsp;&nbsp;&nbsp;史前窑洞式居所组合复杂令人惊异 </p><p>&nbsp;&nbsp;&nbsp;&nbsp;五千多年前陕北地区原始先民居住竟然相当讲究,居室设计极尽巧思,结构合理适用,而且能建造双重城墙抵御外来侵扰。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管会在横山县魏家楼境内的寨山、青龙山两处史前遗址发现史前窑洞式居住遗迹和石砌城墙遗迹,其保存完整、组合复杂令人惊异。 </p><p>&nbsp;&nbsp;&nbsp;&nbsp;寨山遗址位于黄河支流大理河与马邑河交汇的山峁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居住遗迹主要暴露在寨山南部、西部山坡上;城墙遗迹主要保留在寨山东部、北部的断崖上,残长约100米,残高约12米。发掘房屋6座,其中3座保存较好,均为前、后室的复合式窑洞居址。该类居址一般向阳背风、在有一定高度的崖面上横向凿进。前室为长方形或正方圆角,为居住、活动室;后室高于前室地面,类似壁龛,作为储藏室。窑室前部为石砌墙,左右窑壁弧状内收,后壁较直,部分窑室壁面施有白灰面。后室开凿在后壁上,平面为不规则圆弧状。前室地面施用白灰面或者是经过夯实、火烤后的坚硬地面,后室地面直接是生土。前室一般遗留有较为完整的设施,火塘、灶炕、灶台、柱洞、杵坑、大型石板床等。另外,前、后室还有大量完好或者可以复原的生活用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个别窑室内所有的遗迹遗物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对于复原史前时代的生活习俗遗迹、认识器物功能都是难得的研究材料。 </p><p>&nbsp;&nbsp;&nbsp;&nbsp;青龙山遗址,位于大理河右岸的青龙山上,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发掘了5座复合式窑洞居址。围绕青龙山山腰和山顶各砌有一周石墙,均断续相连。外城墙残长约500米,残高13米;内城墙残长100米,残高12米。所发现的复合式窑洞居址,平面呈吕字形,一般由前庭、通道、窑室3部分组成。前庭建筑于断崖之前,左右墙壁由石砌而成,为长方形。通道窄于前庭,横向开凿于崖面,亦为长方形,壁面由石墙加固。窑室沿通道开凿于崖中,为主要的生活区域。窑室前壁石墙与通道石墙相连接,另外3处以生土壁为墙,弧状内收,部分窑室地面与壁面施有白灰面。一些窑室有耳室、壁龛,作为储藏之用。窑室地面有火烧烤、草木灰痕迹,遗存少量的陶器残片、石器等物。 </p><p>&nbsp;&nbsp;&nbsp;&nbsp;据负责发掘的陕西省考古所李恭、丁岩等介绍,本次在两处遗址所发掘的复合式窑洞居址时代可判定大致为龙山早期文化,其结构保存完整,建筑方式具有地域特征,遗迹、遗物完好丰富,时代比较明确,以及较为完整的内、外石砌城墙,这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在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的史前考古中较为少见,为相关地区的史前居址形态、聚落研究和古代环境等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具体、翔实的考古材料。 </p><p>相关链接 </p><p>&nbsp;&nbsp;&nbsp;&nbsp;利用永登县薛家湾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兴建“中国吉卜赛民俗风情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年永登县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风情村的规划设计主要参照宁夏电影城建筑风格复制,由<a href="http://www.chinatarot.com/"><strong><font color="#b822dd">占卜</font></strong></a>区、展馆区及休闲娱乐区组成,是一座占地面积50余亩,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计划投资160万元的旅游城。</p>




欢迎光临 中塔塔罗网 (http://www.chinataro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