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正念在心理治疗中的发展历史。国际心理学界和脑科学研究界早已大量运用正念,然而目前中国的心理学界对正念还运用得比较少。 一、止禅与观禅 正念,巴利文Sati,Sati包括七种含义:随念、记忆、觉察、忆起、忆持、紧系目标、不忘。 正念有两种成分:止禅与观禅。 关于这一点区分,西方人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弄明白。 起初,许多西方的心理学家不了解止禅和观禅的区别,以为佛教的观禅就是在打坐中把心专注在一个目标上面,其实,那是专注一境的止禅修法。 禅修营中所学的正念(或译为内观)的方法,以及现在西方心理学界广泛运用的“内观”,都不属于止禅,而属于观禅。 止禅不仅仅在佛教中独有,这是东方很多宗教都有的内容。大家听说过道教的“意守丹田”吗?那就可以算是一种止禅的修习。真正有佛教特点的内容是观禅。 观禅,就是出现什么就要观察什么,对于身心中出现的自然运作状态都要观察到,如其实际地观察。 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说自己学习了内观之后,看到任何东西都马上想:“这是无常的。”我觉得他训练的是一种概念,是一种执著,并不是真正的正念。正念,应该对身心在自然的运作当中发生的任何现象都能立即产生观照,发现这些现象在流淌,每一刹那都在流淌。 当你静静地坐着,好像是不动的,但你会发现你的身心状态在变化,你注意的目标也在变化,这样的修行最终可以让我们彻知无常。 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具体的禅修当中,你肯定会经常犯糊涂,很容易绕进去,搞不清楚某些现象到底是无常的还是常的。在这几天当中,如果你们感觉自己绕进去了,要在小参的时候告诉宗净法师,他可能会帮助你们变得清醒一点。过一段时间,你通常会又一次绕进去。如此反反复复,你对身心会越来越了解,这种了解对心理学是特别有帮助的。 |